一场原本被期待能够梳理国家秩序、规划未来蓝图的中央会议,却在1970年的庐山,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关乎权力核心的尖锐对峙。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是否恢复“国家主席”职位的讨论;实际上,它却揭示出高层内部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暗流。
会议开幕,林彪率先发言,姿态激昂。他的讲话长达一个半小时,核心内容却围绕着一个看似“忠诚”的提议:不仅要恢复国家主席职位,更要由毛泽东亲自担任。这种看似狂热的拥护,却让一旁的毛泽东感到了阵阵凉意。他后来用“手脚都是凉的”来形容彼时内心的警觉。
主席心意:不再为演员
谈及国家主席这一职,毛泽东的态度其实经历了多次转变,这为理解庐山会议上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早在1954年,他曾力主设立此职,并亲自担任首任国家主席,以期国家体制更加完善,更能与国际接轨,这无疑是新中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重要一步。
然而,到了1956年,毛泽东便开始多次表达卸任意愿。他认为自己身兼党、政、军多职,精力不济,希望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党务研究和理论指导上,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职能,而非被日常的行政事务缠身。这种姿态,并非一时兴起。
到1958年,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了辞去国家主席的请求。次年,经过深思熟虑和党内协商,他正式卸任,将国家主席的重担交给了刘少奇。当时,连朱德元帅都曾被考虑,但他深明大局,主动推辞并力荐刘少奇。
时间快进到1970年3月,此时国家主席职位已空缺。毛泽东再次明确指示,要求在正在修订的新宪法草案中,干脆不要设立国家主席这一职位。他甚至委托汪东兴,回北京向中央政治局清楚地传达自己的意见:这个位置没必要,自己也绝不会再担任。
在此之后,毛泽东在多次政治局会议和修宪草委会的讨论中,都一再强调这一立场。他甚至引用了“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意在警示那些明里暗里鼓吹他再次出任国家主席的人,切勿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强调其对过度个人崇拜的批驳,认为这些“天才论”的吹捧“无用,反而引起别人反感”,要求给这种过热的个人崇拜“降温”。
林帅的心机:假装拥护
林彪集团为何在毛泽东反复明确表态之后,依旧执意推动设立国家主席并鼓吹“天才论”呢?这并非简单的“拥护”,而是隐藏着深远的政治算计。林彪不止一次地违背毛泽东的意愿,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本人提出设立国家主席的建议,并坚持由毛泽东担任。
陈伯达作为毛泽东曾信任的秘书,在庐山会议期间积极配合林彪,甚至要求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论天才的语录》打印并分发给与会人员,而吴法宪等人则配合林彪,试图更改会议议程以推进其图谋。甚至在庐山会议之前,汪东兴就曾向毛泽东汇报,林彪私下批准了在毛泽东住所附近修建机场一事,这在当时显得异常而可疑,因为理由仅仅是“方便老同志乘坐飞机”。
深入分析林彪的举动,会发现其背后的动机错综复杂。一方面,林彪自身身体状况不佳,他怕水、怕光、怕风,对药物高度依赖,且不喜欢外事活动,似乎并非真心渴望承担国家主席这样的繁重职务。他甚至曾对身边人流露出不愿做“接班人”的念头。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象,暴露了他更为深层的政治考量。林彪坚持设立国家主席,并非真心想让毛泽东去当,更不是他自己想当。他的真实意图在于,如果毛泽东坚决辞任,那么这个职位就可能为他未来的继任铺平道路,避免毛泽东取消此职,从而阻断自己未来政治生涯的晋升路径。
林彪集团通过大肆鼓吹“天才论”和力推设国家主席,试图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他们将毛泽东架到火上,如果毛泽东坚持不担任,那么他们就可以借势为自己继任制造舆论基础。其次,此举可以迷惑党内同志,利用“拥护”的表象掩盖其与毛泽东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
最后,通过这一策略,他们可以试探毛泽东的真实态度,并争取中央领导集体的支持,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权力争夺积蓄力量。这是一种以“拥护”为名的策略性施压,实则为自身野心谋利。
庐山风暴:主席雷霆反击
1970年8月23日,九届二中全会正式在庐山拉开帷幕。林彪在开幕式上抢先发言,大谈特谈所谓的“天才论”,并重申了设立国家主席的提议,这让毛泽东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会场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寻常的紧张感。
陈伯达则立即行动,指示印发了那份充满政治意味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论天才的语录》,随后,《华北组二号简报》也推波助澜,加剧了对“天才论”和设立国家主席的鼓吹。整个会议,似乎都在按照林彪集团的剧本发展。
然而,毛泽东敏锐地洞察了这股暗流。8月25日,他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以雷霆万钧之势做出了三项决定:立即休会,停止对林彪讲话的讨论;收回并销毁所有已分发的《华北组二号简报》;并严厉批评陈伯达“违背党的九大的方针”。这一系列果断的举措,瞬间平息了会场上沸腾的暗涌。
会议期间,毛泽东曾与汪东兴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汪东兴当时误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认为毛泽东不当主席会让某些人“欢喜地跳起来”,因此表态支持毛泽东任主席。毛泽东严厉纠正了他的说法,再次重申:“不当国家主席,也能代表群众。”这番话,不仅是对汪东兴的教导,更是对党内所有人的警示。
毛泽东在会议上当面再次强调:“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自己不当。”他甚至直接对林彪说:“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这些话语,字字珠玑,既表明了毛泽东的坚定立场,也流露出他对林彪行为的极度不满,让林彪集团的图谋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
就在庐山风暴最激烈的时候,毛泽东单独召见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毛泽东紧紧握住许世友的手,意味深长地说:“许司令,我的手脚都是凉的。”他暗示许世友,自己“只能当导演,不能当演员”,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再担任国家主席,并叮嘱许世友回去做工作,“千万不要选我当国家主席”。
许世友深知毛泽东的用意,他没有丝毫犹豫。会议结束后,他立即秘密返回华东地区,向华东组的同志们以及尤太忠等信任的将领传达了毛泽东的真实意图。他阻止了那些不明就里、准备跟着“上贼船”的同志们,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毛泽东的权威和党中央的团结,成为毛泽东在关键时刻能够依靠的忠诚力量。
危局终结:从庐山到九一三
庐山会议最终在不愉快的气氛中闭幕,林彪集团的图谋被彻底挫败,陈伯达也随即被立案审查。然而,对于毛泽东而言,庐山事件并非终结,而是对林彪信任彻底动摇的开始。这次会议,成为了毛泽东与林彪关系走向破裂的标志性节点。
一年后的1971年8月,毛泽东南巡,沿途多次召见各省市和军队负责人。他再次单独召见了许世友,语重心长地强调:“庐山这件事没有完,更没有彻底解决。”这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许世友一如既往地表示坚决听从指挥,全程护卫毛泽东南巡的安全,展现了他对毛泽东无条件的忠诚。
仅仅一个多月后,9月13日,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爆发,林彪乘坐飞机出逃,最终在蒙古温都尔汗坠亡,标志着林彪集团的彻底覆灭。在事件发生后,毛泽东秘密召见许世友,直接指示他在华东地区清查反党、反革命分子,稳定当地局势。
许世友再次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毛泽东交代的任务,确保了华东地区的稳定。王震将军后来对此高度评价,称许世友在那个危急关头“保护毛主席立了功”。这不仅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为后续的“拨乱反正”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毛泽东逝世后,许世友将军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协助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拨乱反正,推动国家恢复正常秩序。1979年,他更是亲率解放军指挥对越自卫还击战,展现了其作为一代名将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林彪则在政治野心的驱动下,最终折戟沉沙,命丧大漠,其悲剧结局警示后人。
笔者以为:历史的警示录
1970年庐山会议上关于国家主席职位的争论,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权力交接,或是个人谦逊辞让的戏码。它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人野心如何试图裹挟国家命运的险恶图谋。
毛泽东以“不设国家主席”之举,并非一时意气用事,而是对林彪集团政治野心的精准判断与果断挫败。他看穿了林彪等人看似“拥护”背后,将自己架空、乃至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真实意图。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迫使林彪集团图穷匕见,从而影响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历史一再证明,那些试图通过煽动个人崇拜、篡夺权力以达到私人目的的宵小之辈,最终都会付出惨重代价。在这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政治风云中,毛泽东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超凡的权威,力挽狂澜,避免了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忠诚和清醒,永远是穿越复杂政治风云、识别真伪的灯塔。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之家门户网站-配资公司大全-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详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