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没有被采用,网友们感叹她的审美独特,但确实不太适合。
引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非常热闹。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标志着新中国诞生了。
很多人都在疑惑一个小问题:咱们国家非常重要的象征——国徽,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呢?
咱们的国徽直到1950年6月才正式确定下来。现在,看到林徽因那套落选的国徽设计,网友们纷纷感叹:审美真是太厉害了,但其实不太合适啊!
国家徽章的设计
实际上,在开国大典之前,国徽、国旗和国歌的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通过报纸向全国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三个要求: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政权性质,还要庄重美观。
不得不说,时间真的很紧张。专家们看了征集来的所有设计稿,但没有一份让他们满意。连毛主席也看过这些稿件,但他心里也不太满意,还特别强调国徽上要体现出工农联盟的精神。
那时,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了负责政协会议美术工作的张仃和钟灵。经过紧张的挑选和创作,他们最终提出了五个设计方案。
张仃和钟灵经过反复思考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一个以五星、地球、齿轮和嘉禾为关键元素的设计方案。
五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团结一致,地球代表着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齿轮代表工业,嘉禾象征农业,整体展现了工农联合的政权特色。
开会时,专家们对国徽的设计稿看法各异,一时之间很难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毛主席于是提出:“国旗先定下来,国徽的设计我们可以慢慢来。”随后,他继续鼓励大家进行设计。
开国大典那一天,天安门城楼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激昂的国歌响彻天空,但缺少了国徽的装点。这个遗漏后来成为了国徽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有趣插曲。
清华团队的加入
为了找到最好的设计方案,政府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这对著名的夫妻专家二话不说,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林徽因终于想出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以玉璧为中心,璧的中间嵌着一颗五角星,周围是齿轮、麦穗和红色的绶带,看起来非常气派。
玉璧代表着好运、美满和团结,五角星则代表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将两者结合,意义非常丰富。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哺育下,新中国就像一株嫩苗,生机勃勃,不断成长。
齿轮和麦穗分别象征着工业和农业,红色的丝带则代表着革命的成功和人民的团结。整个设计简洁明了,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富有艺术美感。不过,这个方案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些人认为,尽管这个设计确实很精美,但整体风格过于柔美,无法展现出国徽应有的庄重与大气。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可能无法体现国家的威严。经过深思熟虑,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
方案整合与最终选定
在这段时间里,张仃和他的团队也在不停地忙着设计工作。为了使作品更加有特色,他们借鉴了林徽因的设计思路,决定以天安门作为主要元素,进行一次全新的创作尝试。
在这个新设计中,天安门城楼稳稳地坐落在国徽中心,让人感觉十分庄重。这座宏伟的建筑彰显了国家的尊严,城楼顶部隐约可见的五颗五角星,与国旗上的星星相呼应,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城楼下有一圈齿轮和麦穗,代表着工人和农民是国家的重要支柱。整个图案色彩非常鲜艳,红墙和黄五星搭配得恰到好处,金色的齿轮和麦穗增添了辉煌和庄重的感觉。
这个计划一出来,就得到了许多专家和领导的注意,他们都表示非常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计划不仅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准确地体现了新中国的特点和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周总理还建议在国徽上加入稻穗的图案。他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穗代表着农民的辛勤付出。如果加入稻穗,就能更好地体现工农联盟,让国徽更加有代表性,也更有亲和力。
梁思成、林徽因和张仃团队真是费尽心思。他们和稻穗聊得很深入,仔细打磨形状、位置和大小,力求让稻穗与天安门、五角星、齿轮这些元素和谐融合,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真是相得益彰!
经过反复打磨和精心设计,我们的国徽终于面世了。1950年6月28日,国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徽图案。这个国徽凝聚了许多艺术家的心血和努力,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国家尊严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十分重大。
建筑界的夫妻佳话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中国近代建筑领域里非常有名。他们不仅亲身经历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还在新中国文化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思成先生出生于日本东京,年轻时曾在清华学校求学,之后又赴美国深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回国后,他成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教师,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令人敬佩。
梁思成对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研究和保护古建筑是他最热爱的事情。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河北的赵州桥到山西的应县木塔,几乎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写的《中国建筑史》等书,现在依然是建筑专业学生的必备教材,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林徽因是浙江杭州人,她既是诗人也是作家和建筑师,非常有才华。1928年,她嫁给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建筑美学方面很有天赋,她的艺术感觉和创造力也很强,在建筑设计上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1931年,这对夫妇回到祖国,正好碰上国内的动荡时期,日本军队入侵东三省,让他们心里非常不安。他们特别害怕那些古老的建筑会被破坏,心里想着无论如何也要保存一些资料,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这么没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对夫妇踏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研究古建筑。每到一处,他们都详细记录当地的信息,真是历经艰辛。然而,梁思成认为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因为他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解放战争时期,梁思成受中央委托,参与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这对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和他的团队不仅履行了学者的责任,更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新社会的美好期望,真是让人敬佩!
新中国成立后,这对夫妻共同设计了吉林西站和北京地质馆等建筑,这些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瑰宝。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束语
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情,是他们精彩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这段佳话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鼓舞了许多人去追求真诚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国徽的设计是一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精神完美融合的伟大工程。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定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设计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也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
这篇文章《共和国国徽的制作历程》刊登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于2024年11月18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踏上不平凡的建筑之旅》这篇文章刊载于《留学生》杂志,出版日期为2022年12月6日。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之家门户网站-配资公司大全-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详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