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李品 易雅婷)当你真正走进医师的日常会发现:白大褂的褶皱里,藏着多少在精准与风险间反复权衡的深夜;手术刀尖的微光上,悬着多少关乎生命存续的千钧之责;听诊器紧贴的胸膛外,又裹着多少对患者冷暖难以言说的牵挂……
今天,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今年“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节日主题,恰是医者初心最生动的诠释。笔者走进湖南妇女儿童医院,遇见4位分别坚守在妇产科、骨科、检验病理科、儿科诊室的医师——他们用25年、33年、16年、13年的光阴沉淀,为“医者”二字写下最质朴也最厚重的注解。
陈婵的25年:用仁心温暖医路
“医生就像走钢丝,一脚踏着医院,一脚踏着法院。”妇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陈婵的这句话,道尽了这个职业如履薄冰的日常。从医 25年,她在妇科的手术台上站过无数个8小时,最长一次连轴转了36小时,直到患者平安才敢坐下——可比起身体的累,更难的是心里的“悬”。
5年前那起官司,她至今记得。一位患者因病情危急,必须切除子宫才能保命。手术很成功,患者当时握着她的手说“谢谢”,可5年后,传票寄到了医院。“那天我拿着判决书,手都是抖的。”陈婵苦笑,“不是怕输,是委屈……”最终官司赢了,但她从此更谨慎,跟患者说病情时,总会把“最坏的可能”掰开揉碎讲清楚,“哪怕多费10分钟口舌,也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条战线的。”
她见过太多“等不起”的遗憾。有位30多岁的宫颈癌晚期患者,下体出血时一次能流400多毫升,陈婵带着护士上门劝了3次,几乎是“求着她住院”,可患者总说“吃中药就好”。半年后患者再来医院,原本乌黑的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看上去像50多岁的人。“我摸着她的手,冰得像块石头,心里疼得厉害。”陈婵红了眼眶,“医生只有建议权,没有执行权,这种无力感,比手术刀划在自己手上还难受。”
但她还是愿意相信“暖”。去年冬天,科室收了位子宫严重脱垂的老奶奶,走路都得弯着腰,家里穷得拿不出手术费。陈婵没多想,自己垫了住院费。手术后老奶奶能挺直腰杆走路了,陈婵还一直去老人家里关怀这位农村的老奶奶。老奶奶带着鸡蛋来医院感谢时,那份信任,让所有付出都充满意义。
康长周的33年:一瓶葡萄糖撑起16小时手术
骨科副主任医师康长周的值班室里,至今留着一张小折叠床。他儿子小时候,医院的值班室几乎成了“第二个家”,“每个床都睡过,有时候我上手术,他就趴在护士站的桌子上写作业。”从医33年,最长一次手术做了16个小时,中间只靠葡萄糖水撑着。
康长周最常对年轻医生说的就是:“每个患者都是老师,他们敢把身体交给你,你就得把手术做到极致,这才对得起信任,如果患者不信任你,你学再多、再厉害,那也是空的。”
曾经,他为一位前臂毁损伤严重的车祸骨折患者手术。需要把被破坏的血管、神经、皮瓣一一对接好,修复缝合。这台手术十分复杂、风险极高、手术时间长,康长周把手术精细到“毫米”,在手术台上,缝针时连呼吸都放轻了。术后患者前臂不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恢复得很好,拉着他的手说感谢。康主任高兴地对患者说:“感谢你的选择和信任。”
伍锦绣的16年:防护服下的“侦察兵”
检验病理科的实验室里,副主任检验技师伍锦绣正盯着显微镜,眉头微微皱着。这片载玻片上的血样,她已经看了3遍。16年检验生涯,她练就了“火眼金睛”,也练出了“慢脾气”。“别人觉得检验就是看报告,其实我们是临床的‘侦察兵’,一点错都不能出。”伍锦绣坚定地说。
她至今记得入职第一个月发现的“异常”。一张血涂片上有大量原始细胞,虽然不能直接确诊,但她直觉“不对劲”,立刻打电话建议患者转诊。后来患者确诊为白血病早期,因为发现及时,治疗很顺利。“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精准’的意义。” 伍锦绣说,检验单上的数字冷冰冰,但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多一分仔细,患者就少一分风险。”
回忆起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科室一半人都发烧了,伍锦绣也烧到了39摄氏度。她裹着防护服在实验室里守了48小时,每小时要核对上百份核酸样本,护目镜上的雾气结了又化,里面的衣服能拧出水。“当时就一个念头:结果不能停。”她深知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在等待消息。
检验医生的战场很小,仅方寸之地;但责任很大,要为生命护航。伍锦绣整理着试剂瓶,标签上的字工工整整,“只要我还在这里,就不能辜负那份信任。”
罗志华的13年:他是孩子们的“罗爸爸”
儿科诊室里,副主任医师罗志华正蹲在地上,手里举着一张草莓贴纸,逗着哭闹的小女孩:“你看,这个草莓跟你衣服上的一样可爱哦。” 小女孩眨巴眨巴眼,哭声小了——这是他从医13年练出的“魔法”,抽屉里永远备着糖果和贴纸,对付“小哭包”百试百灵。
孩子们都叫他“罗爸爸”。他有个习惯:看完一个孩子洗两次手,早上8时到下午1时,洗手能超过100次。现在他的手又糙又干,冬天还会裂口子,同事开玩笑说“罗医生的手是‘绿色’的,被消毒液泡的”。
他吃饭快得像“打仗”,3分钟就能扒完一碗饭。“多省点时间,就能多看个孩子。”有次上午门诊看到下午1点,他匆匆扒了两口饭,临走前跟护士说:“有患者来就说我10分钟回来”,吃完饭回来立马看诊,结果一忙又是两小时。“家长带孩子来一趟不容易,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等久了家长会急。”他挠挠头,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真情总能打动人,你对他们好,他们都懂。”
他们的故事,其实是无数医师的日常。
今天下午5时,陈婵又接了台急诊手术、康长周在给年轻医生示范缝合、伍锦绣的检验报告刚发出、罗志华正给一个孩子贴退烧贴。他们在不同的科室,面对不同的患者,却有着同样的节奏:步履匆匆,眼神坚定。
他们被称为“生命守护者”,却更愿承认自己是“凡人”——会疲惫,会无助,会牵挂至亲。但白袍加身时,便成了患者眼中不可替代的“希望之光”。
这个医师节,让我们铭记这些名字,也致敬所有如他们一般的医者。
每一份“零失误”的背后,是无数次挑灯夜读的积累;每一句“靠得住”的评价里,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终生践行。愿这份理解化为温暖的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束光,亦会照亮你我、温暖社会、点亮世界!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之家门户网站-配资公司大全-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详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